撰文/肖翊 图片/由“田中央”提供
拖鞋斗笠,短裤背心,衣着朴实的黄声远怡然自得地融入在宜兰美丽的乡野风景之中。生在台北的他有着华丽的履历,毕业于东海大学建筑系,1991年获得耶鲁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曾就职洛杉矶Eric O.Moss建筑师事务所和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建筑系。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黄声远深耕宜兰将近20年,他和他的田中央建筑学校专注地工作在宜兰这座小城,做着城里大大小小的建筑,寻求在时代更迭中,人与环境如何更好地相处。
“田中央”联合建筑师事务所 /“田中央”建筑学校成员合影
在宜兰之前,黄声远过着大部分精英建筑师们的生活,在地球上飞来飞去,忙着建造充满雄心的都市建筑,可内心里他始终认为“建筑是一种陪伴,应与环境共鸣”。1994年,宜兰县政府与仰山文教基金会发起“宜兰厝”活动,邀请建筑师一起寻找一种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和景观特色的现代民居,让这座生产稻米和葱蒜的小城,在本土意识被唤起的这些年里频频被提起。在此之前,宜兰的一座民宅设计就已经成了黄声远扎根宜兰的开始,逐渐他在这里建立了田中央联合建筑师事务所(田中央建筑学校),带领着一帮有共识的年轻人一做就是20年。
黄声远对于宜兰的最初印象来自大学时代他到当地的同学家玩,这里人人互帮互助、不求回报的社区邻里关系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这样的生活与他的价值观相近,让他一直对宜兰念念不忘。相对台北、高雄这样的大城市,宜兰的生活步调比较缓慢,这容易让他们在工作中的思考更为细腻,也更容易倾听大家的需求和智慧。对于这点,黄声远和“田中央”的伙伴们都很珍惜。
来自各地的“田中央”成员们在宜兰的生活
“田中央”目前除了为云门舞集设计的云门剧场位于淡水,其他所有项目都集中在宜兰县。随着“田中央”的项目越来越多,人们甚至将黄声远和他主持的建筑看做宜兰特殊的标志。细数“田中央”在宜兰设计的房子,每一个都不尽相同,它们和标准化的城市建筑很容易区别开来,形式和空间上都显得十分自由,充满新鲜感,甚至会让人觉得怪异。但这是属于宜兰的房子,它不会在欧洲或者澳洲出现,也没有刻意模仿传统的建筑样式,而是处理诸如气候、当地人的生活习性等现实因素而呈现的一种结果。就好像台湾人比较喜欢更为温润的特质,“田中央”就不会设计成欧洲人喜欢的冷峻的房子。
为云门舞集设计的云门新家位于淡水,是“田中央”目前唯一不在宜兰县的项目
“田中央”多年的建筑实践,带有强烈的实验精神,其中蕴含着他们对社会的思考。矗立在礁溪的宜兰卫生所,由于它自然的形态和有机的空间在行人中就有很高的回头率,人们乐于去讨论它,接近它。而在西提屋桥中有一处给人说悄悄话的空间,甚至有时会看到有人在其间独自哭泣。这些能够释放情感的空间让人们在都市中找到一个角落,做片刻的自己。“田中央”在设计中也不会去刻意寻找一个原型,直接地模仿台湾地区原住民模样的建筑或是闽南三合院的空间。他们常常会选择在当下可用的条件下,通过设计和研究尽可能地去了解当地人的生活。
宜兰卫生所(现为礁石生活学习馆),不同于周边规矩的建筑,呈现出一种有机的空间和自然的形态
西提屋桥中有一处给人说悄悄话的空间,这样能够释放情感的空间,让人们在都市中能够找到一个角落,做片刻的自己
由“田中央”设计的宜兰樱花陵园入口服务中心
黄声远十分在意这个城市里生活的人们的表情,关心他们正在做的事。走在宜兰的街上,路上骑车的小孩子,黄声远很多都认得,虽然不一定叫得出名字,或是知道他们具体的住址在哪。可是对于他们的观察与了解,对“田中央”在地建筑有着重要的影响。来自各地的“田中央”成员们的设计基于他们在地生活的经验和对宜兰风土人情的理解。之所以“田中央”的项目不想做得很远,是因为黄声远也觉得处理这些身边出现的事,心里特别踏实。
罗东文化工场一期是由大棚架和周边的运动公园组成,深受民众喜爱, 以未完成的状态连续获得多个建筑奖项
罗东文化工场是“田中央”近年来十分重要的落成项目,在 14 年的持续建设中建筑和周围环境不断改变,为民众提供公共活动的空间
罗东文化工场是“田中央”近几年来十分重要的落成项目,这个目前看起来相对完整的建筑实际上经历了14年的建设。然而在这个漫长的建设中,罗东文化工场以一种未完成和持续中的状态竟连续获得中国建筑设计大展空间类首奖、南方都市报主办的传媒奖和远东奖,也曾作为2012年台湾金马奖的举办地,更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一座公民的建筑。
然而在黄声远眼中,它并不算是一个作品。在“田中央”的实践里,似乎也从来没有作品的观念。因为每个项目的边界几乎是模糊的,很难用合同或是时间来界定。“田中央”的许多公共建筑,常常超出基地的设计范围,不仅只是为了满足业主的需求,更多是自发地在城市中延伸,提供更多公共空间。因此“田中央”的各种项目开始慢慢连接在一起串联着整个宜兰城。这种连接不仅是具体空间上的,更是一种情感上的蔓延。
“田中央”成员们正在做罗东文化工场的模型设计,这个项目的参与设计已有好几十人
“田中央”的每一个案例,都在传达一种当下生活的可能,引导人们享受在地的好。这种好,不来自于建筑师的臆想,而来自于多年在地生活的陪伴,他所关注的,本来就来自于和自己一样的在地居住者。他适应在地的条件,适应在地的做事方式,以一种地方文化中独有的坚韧在做事。因为每个“田中央”的成员工作的心情都会不一样,启发黄声远看重的是能以喜欢的方式和喜欢的人一起生活,在这样的过程里,建筑是很好的载体,做项目也成为支撑他们过这样美好生活的方式,同时鼓舞着更多人去过这样的生活。他相信大家不难体验“自己愿意过的生活才真正珍贵”,因此建筑自然可以出现各得其所的状态。
黄声远看重的是能和喜欢的人们一起生活,做建筑成为支撑他们美好生活的方式
2015年7月10日-9月12日在东京TOTO间·美术馆(TOTO GALLARY·MA)开展的“田中央工作群·活出场所”用4个主题的故事还原、分享“田中央”一路的挫折与幸运
HOMELAND家园
×
黄声远
H:能谈谈“田中央”多年建筑实践的理念吗?
今年我们事务所应邀于日本东京“间”美术馆个展,有四个主题:一,和时间做朋友;二,认真地生活在山海水土之间;三,大棚架和地景参考线;四,记得身体,忘记时间。有些学者认为可能更准确和逻辑的说法是“陪伴”。我们倒常喜欢用一种大家都听得懂得方式——“和人做朋友”来说明。而时间是一种助力,不是阻碍。
“田中央”设计的宜兰社会福利馆作为当地政府机构建筑,在设计时采用了小尺度的空间设计,与周边民居协调,并且不设置围墙,用红砖铺面和树木与社区联系在一起,将更多公共空间归还给附近的居民
H:您把事务所称之为田中央学校,事务所里的工作方式是怎么样的?
我从来不会去画一张草图,只是邀请有意愿的同事大家有兴趣的话都做做看。我们的方式确实比较像是学校,主要是想把事情的身世显现做好,保持无时无刻的自由度。“田中央”的成员也互相支持彼此逐渐成长,每一个年轻人都要承担各个项目的开放性。因为每个项目都必然有很多人经手,过程也会发生许多故事,例如罗东文化工场走到如今14年了还在继续,做过模型调过设计的人就有好几十人吧。
2016年9月9日,工大建筑学院李大夏报告厅举办“建筑传统复兴与保护学术讲座会”。维都公司设计人员聆听黄声远建筑大师讲述《Living in place[在田中央]》,会后收集资料分享!
转载自homeland家园!